作为一名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奋战了八年的教育者,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咨询,有的因进入了不喜欢的专业领域而困惑,有的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提升能力而迷茫,有的因不清晰就业选择而焦虑......作为老师,我一直认为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难题是我的责任,更是我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来源。所以在助人的道路上,我一直想要探寻更加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与实效性的方法。
相信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有过像我这样的经历:尝试过“苦口婆心的保姆式教育”,也曾经站在“教师”的高地上直接给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做的很好的教育,其实并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抽象空洞的理论植入和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所以看似我为他们做出了指导、给出了建议,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时,就出现了拖延或放弃的情况。
2019年1月,我在北森生涯系统学习了生涯教练技术,回到学校后,我将教练技术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并应用到日常的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和一对一咨询中,从学生的改变中我不断得到积极反馈,也在这样的互动中与学生一起迸发出了新的火花!
本文中,我将自己近年来与学生们共创的成果——将生涯教练工具应用于团体辅导或主题班会中的活动做了梳理,希望可以助力还在教育路上不断精进的同行者们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帮助。
活动一:明天会更好
【使用工具】
换框
使用“换框”时,首先需要知道“框”是什么?其实“框”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或情境所附加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既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既可以有这个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其实事物或情境本身并没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我们加上去的。几乎是同样的信息或事实,只是诠释方式不同,就会让学生发现更多积极的可能性。因此,换框其实是帮助学生看到事情或情境中足够真实、积极的一面,把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片段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来,再从中发现全新的机会或方法。在换框重组后,之前的问题框架会转向结果框架,学生更容易聚焦想要的目标;失败框架会转向反馈价值框架,帮助学生关注正向价值。
【适用人群】
大一新生
【活动目的】
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大学这个新环境
【所需时间】
60分钟
【参加人数】
30-40人,6-8人为一组
【所需物料】
白报纸、水彩笔若干
【方法及流程】
第一步:结合实际,每个小组讨论出3到4个入学后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如因为很想家,总是不能专心学习;和舍友相处不融洽;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并将这些问题写在白报纸的左侧。
第二步:介绍换框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入学后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可以通过换框的方法,让自己以积极正向的视角来赋予他们新的意义,并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步:将每一个大组的同学再分成多个2人小组,每一个小组的两个成员选择其中一个适应性问题进行换框练习。每一小组至少找到三种不同的换框。
具体步骤如下:
1、复述困境,如:我和舍友相处不融洽。
2、改写困境,如:到现在为止,我还做不到与舍友融洽相处。
3、理清因果关系,如:因为过去我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做不到与舍友融洽相处。
4、提出假设,如:当我学会了良好的沟通方法,我便能做到与舍友融洽相处。
5、聚焦未来,如:我要去学习良好有效的沟通方法,学会了这些方法,我将做到与舍友融洽相处。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所谓“我和舍友相处不融洽”的困境,已经在换框后转变为行动计划:学习良好有效的沟通方法,这也正是换框的神奇之处。
第四步:将换框后的结果写在白报纸的右侧,并将三种不同的换框结果做排序,以重要程度为排序标准,最重要的、第一步要做的排在第一位,其他结果为第二、第三位,并给排在第一位的换框结果设定开始时间。
第五步:组内分享交流,请每一位组员分享自己做换框后的感受,有没有帮助到自己从积极的视角看待之前的问题,有没有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环境。
第六步:欣赏与赋能。对所有参与换框的同学们表示欣赏、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练关系带给他们的力量。
活动结束。
感悟:通过对“明天会更好”活动的后续跟踪,我发现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练习的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大多数都能按照自己当时填写的开始时间去付诸行动,并且顺利度过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这一段过渡期。
活动二:角色大反串
【使用工具】
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发展出来,后经由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整理,于1991年推出,出自迪尔茨自己的著作《从教练者到唤醒者》。
迪尔茨将自我分为了六个层次,分别是愿景、身份、价值、能力、行为和环境,其中,环境、行为、能力,我们称之为“下三层”,也就是实务层,它强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始行动,采取哪些行动,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策略和方法?
价值观、身份、愿景,我们称之为“上三层”,它们的作用是激发内在动力,通常会关注什么对于你是重要的?这件事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是谁?别人如何看待你?当你做到的时候,最理想的画面是什么?你为更大的系统创造了什么?所以,只有把“上三层”走好,才能真正在“下三层”有作为,并且真正产生持续不断的行动和改变。
在教练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向上一个层次或几个层级去找寻解决方案,在同一层级解决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最好的判断。
在团体辅导中运用逻辑层次,可以引发学生对“上三层”的思考和向往,更有效地支持到学生去实现目标。
【适用人群】
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活动目的】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中,不同身份的人会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同一个人随着身份的变化,价值观也会有所调整。身份、价值观会影响环境、行为和能力。
【所需时间】
90分钟
【参加人数】
10人,5人为一个小组
【所需物料】
A4纸、水彩笔、燕尾夹、帽子、围巾等辅助用品
【方法及流程】
第一步: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反串的体验:第一个场景是初入职场;第二个场景是工作十年后。
第二步:选定场景后,根据不同场景的角色设置,小组内讨论,为每一个成员分配角色。
第一个场景中包含五个角色,分别是新入职者小A、同一部门的同事(未婚)小B、同部门经理大C、人力资源部经理大D、其他部门同事小E。
第二个场景中包含五个角色,分别是工作十年后已成为本部门经理的小A(已婚,没有孩子)、同一部门的同事(已婚,孩子三岁)小B、人力资源部经理大D、本部门新入职者小F,本部门总经理大H。
第三步:两个场景现在面临的是同一个设定“情境”,那就是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后才可以下班,而且这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共同完成。
第四步:每个角色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是XXX,面对这样的工作,我会怎么做?请每个角色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角色特点的描述,并将A4纸对半撕开做成名牌,然后用水彩笔在名牌上写出自己的角色名称、角色特点(一个形容词),并用燕尾夹夹在自己的胸前,可以选择一些道具来辅助表演,如帽子、围巾、水杯等。
每个角色需要根据角色特点来进行体验表演,没有固定的剧本和角色限制,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即兴发挥,表演越能体现出角色的突出特点越好。其实学生在理解角色和诠释角色的过程中,不仅代入了角色本身的价值观,还融合了自己的价值观。通过表演,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和角色的价值观被放大,进而更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价值观对自己行为的影响。
第五步:进行第一个场景的表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和剧情的发展来掌握表演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
表演结束后请每一个同学摘掉角色的帽子。具体流程如下:请学生面向墙壁或窗户,将右手放在头顶上,感觉头上有一顶角色的帽子,用右手把帽子摘下,轻声对自己说三次:“我不是XX(角色名字)。”然后用左手带上自己的帽子,轻声对自己说三次:“我是XX(自己的名字)。”
第六步:请每一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参与表演和未参与表演的同学都分享)。
第七步:进行第二个场景的表演,老师同样根据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和剧情的发展来掌握表演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表演结束后同样需要摘掉角色的帽子。
第八步:第二场表演结束后,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只谈第二场,也可以交流两场对比后每个角色的变化)。
第九步:老师对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表达欣赏和赋能,并进行活动总结。
活动三:共创未来——团队平衡轮
【使用工具】
平衡轮
平衡轮是关于清晰现状的教练工具之一。它的意义在于:
1、平衡轮就像是一架照相机,可以拍摄在某一个时刻关于某个目标的相关重要方面的真实情况;
2、一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很多相关重要方面的支持,这就好比一个自行车轮要想转动,需要一根根辐条的支撑一样;
3、要想让自行车轮转得快,需要一根根辐条的长短一致,强度一致;同样的道理,要想实现目标,需要每个相关重要方面平衡发展。
【适用人群】
班干部、学生会、分团委或学生机构
【活动目的】
让学生团队更有凝聚力,更明确团队成员共同的目标和改进方法。
【所需时间】
60分钟
【参加人数】
40人以内,6-8人为一个小组
【所需物料】
白报纸、水彩笔、直尺、便签纸
【方法及流程】
第一步:通过提问,请每一个小组的学生确定自己的团队目标,列出实现团队目标八个最重要的因素,并创建团队平衡轮。
第二步:针对团队平衡轮中的八个因素逐个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目前的现状,假设10分为完全实现目标,0分为完全没有实现目标,关于某个因素,你们认为目前你们的团队实现目标的符合度是多少分呢?
第三步:为八个因素分别选择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并根据它们不同的分值进行涂色。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团队中每一个因素的实现程度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哪些因素的实现程度较高,哪些因素的实现程度较低,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哪一个因素的分值提高一分,会带动其他因素的分值也提高?
第四步:进行提问。
“接下来你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因素的分值提高呢?”
第五步:在平衡轮的下方写下行动计划(每一位团队成员需要将自己支持团队完成目标的行动计划写在便签纸上,并粘贴在平衡轮下方)。
第六步:进入发现可能阶段。
“如果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按照刚才的行动计划去做了,是否能实现目标呢?”
如果回答是,继续提问:“打算什么时间开始做呢?”
最后请团队每一位成员将行动开始的时间写在行动计划的后面。
第七步:给每一个制定出行动计划的团队赋能,对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愿意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做出的改变表示肯定。
平衡轮的应用可以更完整和真实地呈现现状,是团队系统思考的非常好的工具,它会支持学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清晰“实现某个目标需要哪些重要方面的支持,如何通过行动来提升某一方面的分数,推动目标的达成”。
活动四:我能行——能力/心态平衡轮
【使用工具】
平衡轮
【适用人群】
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心态。
【所需时间】
45分钟
【参加人数】
40人以内,5-6人为一个小组
【所需物料】
A4纸、水彩笔、直尺、便签纸
【方法及流程】
第一步:通过提问,请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毕业时想要达到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然后,列出实现该目标的八个最重要的能力/心态,并创建能力/心态平衡轮。
第二步:针对能力/心态平衡轮中的八个最重要的能力/心态逐个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目前的现状,假设10分为完全实现目标,0分为完全没有实现目标,关于某个能力/心态,你认为目前你的现状能达到多少分呢?
第三步:为八个方面分别选择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并根据它们不同的分值进行涂色。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会更加真实地看到自己每一个能力/心态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目标的实现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哪一个方面的分值提高一分,未来其他部分也会随之改变呢?
第四步:进行提问。
“接下来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这个能力/心态的分值提高呢?”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呢?”
“在这些方法中,第一步你会做什么呢?”
第五步:请每一位同学将自己的行动计划写在便签纸上,并粘贴在平衡轮下方。
第六步:进行提问。
“你的行动计划准备什么时间开始去做呢?请每一位同学将行动开始的时间写在行动计划的后面。”
第七步: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分享自己的平衡轮及行动计划,同组的两位同学可以共同制定彼此的“监督机制”,促进行动计划的实施。
第八步:给每一个制定出行动计划的同学赋能,对他们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的改变表示肯定。
写在最后:教练工具其实有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到主题班会或团体辅导活动中。作为辅导员,我们想要时刻做到教练状态其实是不容易的,有时候辅导员的身份会要求我们必须给出建议或指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做教练型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更有效地支持到学生。
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最初几年,我每天投入到处理各种鸡毛蒜皮、剪不断理还乱的日常工作中,一段时间过后很容易就进入到瓶颈期和疲惫期。那个时候我常常问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做的教育事业吗?我的初心还在吗?我到底想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辅导员?我究竟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的职业进入迷茫期的时候,我接触到了生涯规划,从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开始,到北森的GCDF、BCC、TTT、GCT、TTT2、PCDF,再到每周的线上课程、各种生涯规划工作坊,在系统学习了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后,我对自己进行了全面、深度的自我探索。在一次线下课中,老师带领所有学员进行生涯幻游,我看到了一个散发着光芒、向远处的高山坚定前行的自己,前方是美丽的日出,身边有我的学生和家人,还有很多虽然陌生却给我投来信任目光的人……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想成为的自己,一个用微光温暖他人的人!初心如微光,山海皆可达,坚定地从事生涯教育就是我的初心,跟随、陪伴和成长是我抵达山海的那艘船,给予更多人微光的力量,便是我想要到达的那座山和那片海!